關于我國各朝代對園林假山的創造方式與特點記
發布時間:2018-03-21 02:54 瀏覽次數:3246
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,在這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中,創造了數不勝數的奇跡,對我國古典園林的發展提供了前提。而且所發展起來的園林具有我國自己獨占的特色,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杰作。在各個時期,經由很多造園家及封建文人的介入,豐碩了園林的內容,為我國園林添下了燦爛的一筆。假山作為造園的一個重要的要素,更是被運用得恰倒好處。
《論語》中有記載“為山九仞,功虧一簣” 早在年齡戰國時期,就有假山的初步雛形。可知,當時已有對假山的一定意識,為后代的假山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。
秦始皇同一中國以后,經濟文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。雖說秦始皇統治殘暴無情,但他在同一度量衡,修筑萬里長城上對園林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。阿房宮的興建,就是當時園林藝術發展的例子,《元和郡縣圖志》記載“蘭池坡,即秦之蘭池也,在縣(咸陽)東二十五里。初,始皇引渭水為池,東西二百里,南北二十里,筑為蓬萊山,刻石為鯨魚,長二百丈”。由此可知,秦始皇時代已經開始在園中堆造假山,其假山大都綿延數里或數十里的山岡式造型,過分追求天然,不能提煉和吸收山水的真正精華。但“一池三山”的思惟一直一向后代的造園流動。
西漢武帝(公元 137 年)于長安西郊見章宮太液池,仿秦始皇,也筑有蓬萊、住持、贏洲、壺澤等仙山。漢武帝時期,文韜武功,堪稱無敵,外驅匈奴于塞外,使之不能踏入關內一步;內安邦治國,親賢人遠小人,國力充裕,人名民安居樂業。物質的充足后,精神是也急需得到增補,就促使人們寄情于山水之間。
秦、漢的造園思惟就是借園林假山的疊造表 現其統治的獨裁、無情、窮奢極惡,為其 衰敗做鋪墊。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后,出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, 間接的促進了文化藝術和文化藝術的發展。糊口水平的進步,就促使人們用更多的閑情玩弄于山水之間。西漢已將水池山發展成為水陸山或陸山。當時的假山大都是以天然山形為底本,以真山形象為依據。
三國鼎峙時期,年年戰亂,硝煙四起,群雄割據,天下亂成一團,搞得民不聊生。園林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困難,但并不是停滯不前,在封建帝皇和士大夫的皇宮或家庭中泛起了小型的皇家宮苑園林,封建士大夫們為了達到追求“世外桃源”和山人的糊口,由土山發展到了小型石峰,借此來寄托生不逢時的思惟。
魏晉受到玄學和佛學的影響,文學藝術脫離了功利主義及應用性而轉向佛學藝術的趨向,表現出了悠久的意境,而且將這些思惟注入了園林假山中。北魏張倫造景陽山,《洛陽伽藍記》記載“園林山池,諸王莫及,倫造景陽山,有若天然,其中重巖復嶺,深溪洞壑,迤儷相接,高喬巨木,使日月蔽天,令風煙出入;坎坷石路,似陽而通,崢嶸間道,盤圩復有。”從記載看當時除了仿效天然建造假山,還考慮到了樹木和禮花植物的配置,使假山更富有賞識性,有極強的觀賞價值。
隋帝的荒淫無道,眾人皆知。他為了一己私于,就命人開鑿運河,三下揚州,建造離宮別苑,弄得民不聊生,怨聲載道。為了追求其所謂的仙人仙境,就不顧一切的“鑿北海,周環四十里,中有三山,效蓬萊、住持、贏洲,上建臺榭回廊。本來就這么一個無道的昏君就沒對他就園林的發展作出什么貢獻,但其開鑿運河確實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前提,雖不能敵過他所犯下的彌天大罪,但已是相稱不易了。
自玄武門事變后,唐太宗李世民掌管天下,其禮賢下士,愛民如子,四方臣服,庶民安家樂業,時事不亂,取得了貞觀之治的盛世。社會前提文化和禪宗的興起,使士大夫的心里愈加封鎖,性格愈加內向,形成了追求安謐、和諧、恬澹、幽靜、恬淡、超脫的審美情趣,以直覺觀感沉思冥想為創作構思,以天然簡練、蘊藉為表現手法的藝術思惟習慣。是假山體現了抽象的意境,其色彩、結構、線條與廣泛馳騁的形象結合在一起。園林藝術已達到了詩情畫意,寓情于景的地步。在當時,文人癖石之風更盛,在閑聊中更寄情拜石為“拜仙”,這就形成了極為有害的迷信思惟。又在文人們將其對風景園林的深刻理解,和對天然山水文化高度的鑒賞能力,進行了園林規劃,同時把他們對人生哲理的體驗,官場沉浮的感懷,溶留意于造園藝術中,使假山的建造更富于深度和意境。
宋朝是一個相稱軟弱的國家,但他在詩詞上的造詣,并不亞于任何朝代,文人官場中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而且愈來愈顯著。在很多士大夫的庭院園林中都建有假山都具有他們自己的特色,將其地位和權利表現得淋漓盡致。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大臣都是很了不起的書法家或畫家,而且都直接參加了造園的流動,為園林假山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前提。喜好游山玩水的宋徽宗,更喜歡造園,達到玩物喪志的地步。他在位時,命平江人朱緬專搜集江浙一帶奇花異石納貢,號稱“花石綱”,并專門在平江設應奉局狩花石。載以大舟,挽以千夫,鑿河斷橋,運送汴京,營造艮岳。